一些年代久远的旧书籍,经历了岁月的洗礼,面容发黄,纸张发酥,这样的书至少也有**历史了,一些旧书修复的*也是犯难,运用的现代较新的科技勉强修复出来,严重的也只能望而兴叹了,摇头可惜。保护文化知识遗产人人有责,留给后代更多的历史典故,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。那么民间的修复技术又是如何呢?水平当然不及*了。
书身就是除去书脊部分裸露在外的部分,拿一张砂纸将这一部分打磨,能去掉粘在上面的灰尘,有些由于年份久远,裸露部分氧化发黄的书也可如此处理,效果不错。但是需要留意几点:
一:较好能将书压紧,这样能避免对单张纸张的损坏,也便于用力,效果好;
二:较好只选择一个方向,多个方向轻易打磨后比较毛,不太美观;
三:封面假如是有膜的书,打磨的时候较好不要对封面页打磨,这样会破坏密封,有切口,空气轻易渗透,引起脱落;
四:比较薄的书还是少用这个办法。
早先的封面既不是铜版纸印刷,也没有覆膜,因此脏了就不好处理。试过两种办法:一是用沾了一点点水的布,轻轻地抹,或者是蒙在上面轻轻地压,让主要的灰尘能粘在布上。
二是对一些小范围的脏点可以用白色的橡皮擦,擦完后,会有一些纸屑,这时候你可以用白色的纸巾平展在上面,手指压在上面往返摩擦。
较好是用略微湿润的白色的软纸擦,尽量不用橡皮。这样能出来一些脏,但是,对于一些大规模的脏污以及油脂,这些方法都是行不通的,假如看着不舒服,那就不用买了。
而古旧的彩色封面尤其要当心。理论上除了黑墨以外的任何污秽都可以清洗掉,但是实际操作很难,特别是霉斑的处理,较其讨厌。
有方法是用高锰酸钾稀释涂抹后,迅速用草酸中和,再用净水荡涤可以解决,这个稍微麻烦一点,需要细心加耐心。
北京收旧书告诉大家有膜的书不能打磨几乎是空话。事实没有这么轻易,真正氧化的书是非常脆的,打磨很容易碎。至于砂纸,至少是需要非常细的。另外,从藏书的角度看,是否有必要将发黄的部分去掉也值得怀疑。